打破職場定律 薪資、年資不再連動
【聯合新聞網 林燕翎】 「年資愈久、薪水愈高」不再是職場定律。以往隨著上班族服務年資增加,公司都會象徵性調薪,如今,年資不再是調薪的重要考量,員工個人的績效表現才是重要指標。
根據就業情報調查,六成二的企業調薪,與年資無關,僅有四分之一的企業還會依照員工年資調薪。隨著各企業壓低底薪、提高績效獎金額度,年資與薪水的連動性已逐漸消失,影響薪資的是個人實力與業績。
不僅如此,年資與升遷的關連性也逐漸鬆動。調查顯示,六成三的企業調整員工職級時不會考量年資,只剩下18%的企業調整部分職位時,會考量年資因素。
年資敘薪制以日本企業最具代表性,年資是加薪與升遷的重要依據,菜鳥上班族不論表現多傑出,必須在公司服務五年甚至十年,才有機會升遷,一方面累積工作與管理經驗,一方面也展現對公司的忠誠度、向心力。
可是近年來面對全球化競爭,為鼓勵新人出頭,注入組織活力,日本企業也大幅改變「年功序列」制度,將年資影響升遷、調薪的比重逐年下降。
強調排資論輩的升遷制度已經不再,實力與表現才是決定升遷的重要依據,年資貶值速度似乎加快。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050310/15/1kmiv.html
中年上班族 危機浮現
【聯合新聞網 文/林燕翎】
企業加速換血,中年上班族面臨嚴峻的白領失業潮。根據就業情報調查,因應勞退新制,企業將減少雇用中年勞工,避免人事成本過高,改由低薪聘雇年輕員工;三成企業計畫未來兩年全面汰換新血,將員工年齡年輕化,為企業注入活力與創意。
企業為維持組織活力,人力編制大幅調整,仿照外商每年設定3%甚至5%的固定淘汰率,固定淘汰一定比率員工,對35到40歲的中年上班族造成沈重壓力。
根據就業情報「2005年企業雇用白領中年員工意願大調查」,超過七成企業的平均員工年齡已降至35歲以下。若從產業別來看,科技業員工年輕化最為明顯,高達85.9%的科技公司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5歲,傳統製造業員工老化最嚴重,五成三的企業員工平均年齡超過35歲。
就業情報總編輯臧聲遠分析,35歲已經成為求職的天花板,多數企業都將應徵者的年齡上限設定在35歲,超過五成的金融業,更將新進員工年齡設在35歲以下。反觀量販、餐飲、觀光等服務業,由於人力吃緊,招募年齡上限仍維持45歲。
若從職務層級分析,基層員工過了35歲,就逐漸流失求職機會;近七成六企業招募管理幹部,已經不錄用40歲以上的中年轉職者。
面臨勞退新制開辦,兩成企業將減少雇用中年員工,改聘年輕且廉價的勞工。臧聲遠分析,新制開辦後,企業除了原本的勞健保費,還得負擔退休金,對於人事成本勢必更錙銖必較,中年勞工聘雇成本高,與其聘雇一名中年勞工,不如低薪雇用兩名年輕員工。
調查顯示,三成企業未來兩年內將推動人力換血,以降低員工年齡,尤以傳統產業最積極。臧聲遠分析,過去十年傳統產業幾乎人力凍結,如今雇主驚覺到人力老化問題,一旦啟動汰換機制,將釋出大批失業人口。
儘管大多數公司優惠退休的對象,還停留在50歲以上的資深員工,值得留意的是,已經有一成企業將優退對象鎖定45 歲以下族群。隨著50歲以上的資深員工逐漸優退,未來優退年齡將逐漸下修到45歲、40歲。
根據主計處統計,92年出現30至39歲退離人數超過新進人數的罕見狀況,反映企業為了降低人事成本,推動優離、優退等人力精簡措施,效應已經浮現。預估勞退新制實施後,中年員工的退出狀況將更加嚴重。
這份調查是就業情報在今年1月25日至2月3日針對1,000大企業人資主管進行問卷調查,總計回收357份問卷。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050310/15/1kmiw.html
未來10年工作趨勢彈性工作時代來臨
2005.03.01 中時晚報 修淑芬/台北報導
對於基層上班族而言,台灣職場之路,越來越艱辛。當今的職場主力「30世代」,過了10年後,該如何繼續保持競爭力?遠見《30》雜誌最新一期分析未來10年的工作趨勢。30雜誌表示,30世代的工作壽命,在未來只會增加、不會減少,30世代該期待的不應是退休生活,而是如何加強專業能力,
好當個職場上的常青樹,所以一邊工作、一邊進修,是未來無可避免的處境。
而隨著勞退新制7月上路,派遣行業、企業委外現象也將大為流行。30雜誌指出,彈性工作時代來臨,朝九晚五的聘僱工作將成為20世紀的代名詞,白領工作者恐在未來10至15年內消失或改變,未來大量派遣員工與自由工作者將成為職場主流。
根據主計處的統計,從民國90年起,台灣地區25到44歲失業人口急速上升,從民國89年的15.4萬人驟升到民國90年的24.3萬人。到了民國91、92年,失業人口最多、分別有27.9、26.5萬人,到了民國93年失業人口稍降,但仍達23.9萬人。
若不計算後來是否復業的人數,統計這3年來,台灣25到44歲間的失業人口高達102.6萬人。
30雜誌認為,跨國工作將是未來趨勢,目前已經有許多工作人是靠著隨身電子設備走天下,走到哪裡就工作到哪裡。隨著工作移動性的增強,傳統穿西裝打領帶穿梭在辦公室的白領階級,將會逐漸消失;此也意味著,未來是腦力重於體力的時代。
台灣社會老化快 亞洲第3
【聯合新聞網 記者蘇秀慧/報導】
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快,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統計,台灣老年人口比率近10年自7%上升至9%,高於全球平均比重7%,在亞洲主要國家中排名第3,次於日本19%及香港(新聞、網站、商品)12%-。
根據聯合國定義,老年人口達總人口7%時,就是邁入高齡化社會;台灣在1993邁入高齡社會7%門檻,此後,年老化指數不斷上升,由當年28.2到2004已快速上升至45。所謂「年老化」指數是指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除以14歲以下幼年人口數。
2004年全球近64億人口,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7%,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除以14歲以下幼年人口數的「年老化」全球平均指數為23.3,換算兒童與老人比率約為4:1。
如果按洲別人口老化狀況來看,歐洲因低生育率、低死亡率,2004老年人比率高達15%,「年老化」指數高達88.2;其中又以南歐地區老化最為嚴重,義大利及西班牙年老化指數各達135.7及121.4。
其餘各大洲年老化指數依序為北美洲57.1、大洋洲40、亞洲20、拉丁美洲18.8及非洲7.1。
亞洲年老化指數為20,其中,2004日本老年人口比重高達19%,年老化指數135.7 ,是老化最嚴重國家。
2004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上升至9%,高於全球平均7%,且在亞洲主要國家中排行第3,低於日本19%及香港12%。
此外,世界各洲人口平均壽命,北美洲以平均78歲居首,其次大洋洲75歲居次、歐洲74歲、拉丁美洲72歲、亞洲67歲,非洲則因醫療水準、衛生條件相對落後,人口平均壽命僅52歲,台灣則平均為76歲,與2003年相同。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050310/15/1kmje.html
後記:
昨天來了一位新同事,負責公司的總務、行政工作,原本負責這份工作的同事是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小妹妹,這位同事已過40而立的年紀,卻在步入人生的黃金時期被公司優退,在朋友的介紹下接下了這份職務。
我們公司是家10個人的小企管顧問公司,雖然我不知道他的薪資,這份職務想當然爾是不會有太高的待遇,而且與他之前的工作資歷是完全不同的領域,這時候從頭開始,放下的不僅是年資、薪資,還有尊嚴。
或許他也不得不接受現狀,畢竟養家活口的重擔是在他的身上,然而,看完以上四則新聞,不禁感嘆,無能政府的規劃,要把我們這群年過30的"老人"帶到哪裡?
- Mar 10 Thu 2005 14:12
職場趨勢,未來在哪裡?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